遊歷=空白的兩年?

  這兩年多,我們都在不同國家遊歷,由亞洲到歐洲,再由中東到非洲,現在又跑到澳洲來。許多人都會好奇或覺得我們應該要擔心之後(回港後)的CV上那「空白的兩年」要怎麼解釋。這確實是許多亞洲人(或特別是香港人)在選擇要不要出走時的掙扎!但問題是,為什麼我們要覺得花在遊歷的日子就等於是空白呢?

  華人社會似乎都不容讓人有停下、喘息、探索的空間。似乎主流社會設定的成就催逼著我們要一直向前、向上走。這社會中的人總是有空間進修進修再進修、拼命拼命再拼命、工作工作再工作,為的是要在履歷表上填滿被認同的內容,卻早已沒有空間為自己的生命和夢想停下來。在這個社會裡,到底是誰人介定你需要花多少時間停頓一下來整理自己的人生?

  生存在一個一年沒多少天大假的香港,休假對香港打工仔來說已經變得奢侈,很多人只能為難得的幾天或兩星期「大假」而高興,繼而速速安排一個輕鬆短線遊或緊密行程長線遊。當有人決定放自己一個無限期的長假遊歷,但遊歷和空白的履歷卻被畫上等號。你注意到我們是生存在一個多麼病態的社會嗎?

  在許多地方,「Work life balance」是受到重視的信念,Gap year是被默許的一種習慣。

  記得在冰島旅館遇到一位來自荷蘭的男生,他對自己作為侍應(Waiter)感到自豪,他說這份工作讓他下班就的時候就不用再想著工作的事情,可以放鬆做自己想做的,待工作儲夠足夠的金錢,他就會請假,花一個月、兩個月或更多時候去旅遊。

  記得在冰島當沙發客的晚上,認識了兩位來自德國的兩姊妹,她們正在讀大學,我們相遇的時候,她們正在休假去歐遊。她們每天只花5歐元,靠著搭便車、沙發衝浪(Couchsurfing)節省旅費,擴闊人生閱歷。她們接觸的人比許多香港同齡的人要廣;她們遊歷過的地方比許多在職的人還要多。

  記得在以色列當沙發客時認識一位很愛旅遊的主人家,她大概都超級50歲了,今時今日還在想著下次到哪裡見識見識,我亦驚訝於她也愛搭便車。

  在華人社會,遊歷是一件奢侈的事,奢侈不在於遊歷所花的錢,而是所燃燒的時間和青春。當我仍在香港生活時,我也覺得要走出去看世界是很遙遠的夢想。後來遇上一位有一樣夢想的人,我們打從交往一開始,就知道要一起面向世界,探索世界。事實上,我們在遊歷中真實地挑戰自己的限制、突破自己的不可能,亦在發掘這世界各個故事的過程中,讓自己看人看得更真、懂事懂得更深。

  我們都已經遊歷了兩年多。如果日後有人或僱主覺得這過程是「空白」。我敢說,正正因為我們作出了「夢遊」的選擇,才有今天站在這裡的我們,這個我們是更有血有肉地體會世界種種故事的人,而這些體會將會讓我們更懂得回應世界的需要。各位同伴,即使遊歷的成長痕跡總是被隱藏於履歷背後,也請不要忘記遊歷的過程已把我們鍛鍊得更成熟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